而现在淘宝进行政策调整,费用涨价,一下子陡然提高了门槛,这不但是加重了现有合作者的费用,资金压力,关键是这种门槛无疑是将淘宝隐形的品牌孵化的功能彻底予以剔除了,这种门槛的提高,再次使得中小品牌面临和商超体系一样的不平等,当这些所谓的大品牌、洋品牌面对区区小钱而面不改色心之时,对于这些中小品牌而言,则是再次被赶出了舞台,再次失去了自己的销售渠道。
面临目前商超体系霸权依然横行的残酷现状,国内中小品牌依然无法进入他们的渠道的窘境,淘宝提高门槛无疑是将这些中小品牌挤在一个无路可逃的夹缝里,因此,当这些中小品牌发起抗争,希望有人倾听他们的诉求的时候----虽然他们诉求表述是那么的混乱-----他们面对的两难的境地,是不是值得大家的思考,值得大家的同情呢?
中小品牌的抗争确实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在目前的中国,还是需要一个淘宝,需要一个有着品牌孵化功能平台的淘宝,在实体渠道的商超体系中国内中小品牌难以生存的情况下,如果再失去电子商务这样一个渠道,那么,这些中小品牌面临的命运就不言而喻。
而对于淘宝而言,依然需要坚守的也恰恰是其还不清晰的品牌孵化器平台的功能,当某一天淘宝真的成了所谓大品牌、洋品牌的乐园的时候,当现在这些中小品牌纷纷离场的时候,也正是其自身裹足不前的时候,也是其创新休克的时候,也是消费者抛弃他的时候,所以说,现在这事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方就在这里,淘宝不知道在自己做着品牌孵化的事情,而中小品牌嚷嚷着不能涨价,他们在彼此还需要对方的时候却选择大打出手,加上专家冷不丁的上来凑合几句,于是,一场稀里糊涂的口水仗就这样紧锣密鼓的开打了。
其实,破解淘宝与中小品牌冲突的方法就是将电子商务打造成国内自主品牌的孵化器,让国内中小品牌在商超体系渠道霸权的封锁之下获得一个发展的平台,而淘宝作为国内电子商务的老大理所当然的要在其中扮演主导性的角色,明确的将品牌孵化器作为自己的战略,积极培育国内的自主品牌,这比简单的提高服务费用要有效得多。而且,这也将避免国内电子商务领域被洋品牌继续独大,重演商超体系被洋品牌霸占的悲剧。
在淘宝为化解这场争端的诸多举措中,马云承诺将拿出18个亿来帮助真正的中小卖家,其实这就是在做着品牌孵化的功能,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不顺理成章的竖起自主品牌孵化器这杆大旗呢?应该沿着这个思路,明确淘宝的品牌孵化器的战略,并且规划品牌孵化器的实施细则,制定考察、评估、审核的合作条件,优选各类品牌进入到这个品牌孵化器的战略中来,在这个战略中成功的培育各类自主品牌,这是不是比单纯的数钞票要显得更有远见呢?
当然,自主品牌的孵化,单纯依靠某个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借助于国内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将其打造成一个自主品牌孵化的平台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国内自主品牌面临的一个历史机遇,我想,那些声嘶力竭、杀气腾腾的专家们与其于事无补的叫嚣,还不如为这个历史机遇做点实事,而对于国内的中小品牌而言,他们所希望的只是有人能够帮他们抓住这个机遇,而不是把他们推倒在历史的车轮之下。 |